学院新闻
我的网课“初体验”
发布单位:理学院        浏览次数:606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8日

千里网课一“线”牵,师生相逢在“云端”。寒假过后,大江南北的万名学子共同迎来了网上开课第一周。初次体验大规模“云”授课的学子们,也分享了自己在“云端”的感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于劲鹏



  

    开学第一天早上,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万名师生祖国各地同升国旗的网络升旗活动,看到徐校长亲自制作的升旗仪式视频,真切感受到:新学期开始了。其实,早在大一期间,我们专业就已经接触到了MOOC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我一直习惯采用MOOC进行课前预习,继而再上面授,这样能确保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在此次网课的课前准备和学习过程中相对轻松一些。

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周围的同学对于今年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好奇,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各位任课老师对于此次开课的认真准备,从教学预案制定教学平台的选择模拟开课的测试,以及及时在课程群中分享MOOC、影音、PPT等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让我对此次网上学习充满了信心。主讲数字图像处理概论的夏勇老师采用钉钉视频会议直播形式上课,怕万一有提前给我们录制了一堂课发给大家,为网课上了双保险

虽然不能亲眼看到老师在讲台前激情四射的讲授,不能亲身感受课堂里同学环绕的氛围,但上网课的体验总体而很不错。老师经常让我们发言互动以检测我们的在线情况以及当前播放是否流畅,大家响应也很积极,听课效果很好。

 

软件学院  张文静


 

外面的雪化了,

初晨的阳光洒满整个屋子,

终于,迎来了开学的日子。


开学第一天的清晨,我在纸上随手写下这首小小的三行诗,里面有满满 “线上”重逢的期待。感谢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让天各一方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学习软件继续安心学习、“线上”相聚。

王大顺老师的数据库系统课让我对网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导论课上,王老师介绍了在新教学环境下“MOOC+SPOC+线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秀成果”+ “矛碰盾”的教学思路“秀成果”主要检查学生MOOC课程学习成果——“亮功夫”和“找金子”。“亮功夫”是指学生通过学习笔记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强调学习内容的记录和整理“找金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展现的是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矛碰盾”是指学生相互之间以质询/答辩形式进行交流,学生须在线下准备好拟质询的问题,同时准备好可能应询问题的答辩要点。

200多名同学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秩序井然,体现了我们哈工大学子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凝聚力!老师对我们提出的新教学环境下的问题耐心一一解答,并且多次安抚我们说“不要着急,不要着急”。

很期待下一次的课堂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相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会在“云端”探索开拓出更多新鲜有趣的知识空间!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柏卿



熟悉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各种各样的授课APP和授课网站,一开始确实会感到有些不适应,于是我花了一小段时间整理出了自己每天的课表,并且把相应网络工具贴在上面,井井有条后就觉得很顺利了。几天的课程下来,我觉得采用不同学习平台利大于弊,浏览量的分流带来的是直播上课的流畅度与愉悦感,虽然老师与同学们不能面对面上课,但是实时弹幕与签到还是能够很好保障上课的积极性与效率。然后是上课状态的改变,网络教学使同学们的状态更放松,即使是平常课上沉默不语的同学也能真实在弹幕中表达自己,课堂气氛其实比传统课堂更加和谐。网络授课平台上也有在线答题等实用的功能,有助提高课堂效率。网络授课的课堂也许在情绪的互动上不如面对面的教学课堂,但是其中的知识含量并没有变化,只要集中注意力,像往常一样做好预习和复习,依然可以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总的来说,网络教学这一临时之策是能够满足正常学习需要的。

少了与舍友们手挽手去教学楼占座的步骤,没有了上课铃和心急火燎赶来又踮起脚小心推开教室门的同学,一切有点陌生,但当老师的声音传入耳麦时,仿佛一颗定心丸——没错还是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感觉、熟悉的PPT风格和丰富的课堂信息特殊时期的特殊课堂,我们一起努力

 

理学院  任辰扬



在家上大学,其实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第一次在上课的时候身边没有了同学,看不见讲台上的老师,这时候我工大学子强大的自制力成为了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利用SPOC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课前就能够学习到一部分知识,然后课堂就转变成一种讨论形式的课堂,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之前自学时留存的疑问,老师也能够根据课堂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老师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精心选择最适合教学方式,在跟我们学院其他同学沟通的时候,我们也会聊到不同课程的上课方式。工数课用的是腾讯会议平台,网络流畅不卡顿。老师将板书写成纸质版用图片形式展示,结合PPT和画图板,无论是例题还是基础概念都讲解得清晰明了物理课老师课前发下多个思考题任务,在课上利用PPT讲解全部解决。老师们的授课直击重点,安排紧凑,可谓高效,互动环节也并不逊于传统课堂。这不得不佩服哈工大老师们对新兴技术的适应能力与过硬的教学水平,也反映着我的同学们极高的个人素质与学习能力。

实变函数是数学系最难的一门专业课,有“实变函数学十遍”的戏称。这门课程在钉钉平台授课,老师采用屏幕分享的形式展示PPT,一边讲解,一边在屏幕上书写板书,非常方便,和面对面授课几乎没有差别,板书和讲解的声音甚至更加清晰。网课结束后大家可以反复观看录像,继续学习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只要你愿意,真的可以把“实变”课上“十遍”。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赵世鹤



“到了2020年,老师和学生都不用去学校了,在家里就能上课”,没想到2000年“梦想杯”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里关于未来的描述,居然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20年后实现了。

与上课或者直播不同,MOOC既能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也能根据个人需求调整课程进度和速度,觉得太慢可以加速,太快没听懂可以反复听,既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有效防止各种原因产生的知识点盲区和漏洞。

我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是宫晓博老师的《船舶结构力学》,采用中国大学MOOC录播与QQ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同学们终于又在一起了,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网络授课不改变100%的出勤率,课上同学们也通过语音和评论积极与老师互动。特殊时期,改变的只是上课的形式,却不能改变学习的热情和本质。

我知道短短一堂课的背后,是学校与学院许许多多老师的付出。正式开课之前,老师搭建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反复测试确认平台设备的顺畅,仔细询问每一位同学直播效果。老师们都给了许多线上学习的指导建议,准备多种备选方案,保证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虽然网络授课给予了师生极大的挑战,但我相信这特别的新学期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生中的独家记忆。坚定信心,共克时艰,期待着早日重返校园。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煜民


投影仪、黑板和粉笔,往日上课必备的老三样;MOOC、钉钉、雨课堂,在线教学的吉祥三宝。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传道授业和努力学习的热情。

相较于往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线教学避免了同学们在教室上课时回答问题的紧张与羞涩,取而代之的是课程QQ群中激烈的讨论以及“花样”点名。同步观看慕课在线课程,完成老师所要求回答的问题,及时获取老师对于课程知识的深入讲解并在互动中探究课程的真谛,不失为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案,再辅以课前的预习工作,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还是有诸多好处


过程控制系统课堂“一呼百应”的答题现场

 

云课堂并不能阻挡同学们动手实践的热情,在家上课“就地取材”也更加方便。电子测量原理课上,针对“手机上具有哪些传感器”这个问题,几位同学翻出了在家里“吃灰”多年的同一款旧手机,并且打开了同一个界面测量了温度湿度,这种默契真是妙不可言。

上网课还有一点意外发现,相比下课后同学们各自收拾书包离开的在校课堂,网课下课后的聊天区则是一片“老师辛苦了”“老师注意身体”“谢谢老师”的留言。看来大家平常在现实中的课堂里羞于表达对老师的感情,在网课上有了释放的机会。若是复学后的课堂里也能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应当是相当让人感动吧。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田昕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田旭泽



我在船舶学院,我的双胞胎弟弟田旭泽在计算机学院,我们兄弟俩在同一个家,上不同的课,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有时我们有相同的基础课或者彼此感兴趣的课程,就互相“蹭课”。能与“同学”坐得这么近上课,也是很让人羡慕的经历吧。

微积分是我们经常互相“蹭”的一门课。我弟弟上这门课的时间比我早一些,我就先跟他一起听一遍于佳佳老师的课,老师提前就在QQ群中上传了电子版的教材,方便同学们的学习,作业也是采取了拍照上传的方式进行收集。上课时老师将举手答题等互动的形式融入课堂,发言的便利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提问热情,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了更加发散的思维和更多可能性。相比于平时上课交流的只有身边的几个人,聊天室的存在让整个班的同学都可以互相交流。从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聊天室里的讨论情况来看,学效果与平时没有多大差别。听过于佳佳老师的课,到我上这门课的时候一起听吴开宁老师,吴老师的课堂一样非常精彩,而且因为是听过一遍,我格外轻松,比较牢固地掌握了学习要点。

比起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不会存在后排的同学看不清黑板的问题,大家也不用六点钟起来占座了。相比于传统点名方式,网课的课堂签到更加节省时间,回答问题更加方便,老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同学们的选择,及时检验同学们课上的学习成果。

虽然不能亲眼看到老师在讲台前激情四射的讲授,不能亲身感受课堂里同学环绕的氛围,觉得有一些遗憾,但是相信我们一起会在线上好每一课,认真过好每一天,以实际行动抗疫情,求真学,待到春暖花开,相聚美丽的校园。



记者  谭璇月  编辑整理






编辑:哈工大(威海)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