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粤超:传承 创新(在春晖创新成果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单位:理学院        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9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威海校区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李粤超,刚刚听到熊四皓书记宣读的杰出校友贺电,我深感,春晖创新成果奖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校友的一份成长成才的期许、一种创新精神的传承。

2018年在我来到本部交流时,实验室同学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刺激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差距。“找老师带我做科研!”回到威海,我找了几位老师后,本硕博都在哈工大求学的范光华老师,带我跨入了科研的大门。范老师瞄准了航天某研究院的基金项目,他悉心指导我参与申请、立项、攻关,并鼓励我尝试突破内窥系统的设计难题。他将身上哈工大烙印,一点一滴的传递给了我。

研究的开端,从一穷二白开始,最初的参考资料只是一张索尼的广告示意图,我便开始猜结构、猜参数、猜性能,在脑海中还原它脱敏前的样子。后期,随着研究的深入,找不到思路的时候越来越多,可供参考的资料反而越来越少,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反复复看文献、再反反复复做仿真。有一次在把论文插图放大5倍后,突然发现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形状边缘,被绘制成了虚线,但我使用同款软件仿真时,无论如何尝试都只能画成实线,那2%的虚线就是模拟不出来。在无数次的仿真失败后,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表面上2%的细微差别,内部状态极有可能是98%的天差地别。顺着这个线索,我一举突破50多天零进展的困境。在经历几千次仿真设计失败、撰写近百篇实验失败记录、验证了几十种改进方案后,我好像看到了创新的那层窗户纸。最终,我提出了全反射多环带耦合设计方案,被航天某研究院采纳为卫星内窥设备。结题后,项目经转化在内蒙古等地的矿区推广,检测管道泄漏、预防瓦斯爆炸等。创新,就这样在传承“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校训中产生了。

完成课题的成就感让我不再满足于自己做创新,我想带同学们一起创新,向海洋航行器竞赛发起冲击。

组队难是我碰到的第一关。有技术的不愿来,没技术的不敢来。我问遍了身边的同学,有时一天被拒二十多次。如果一个人拒绝我,我就请他再推荐人选,和新同学继续聊。上百次被拒后,一支来自7个专业,15人的创新小队飘飘忽忽的建了起来了。

组队难,带队更难。作为杂牌军的队长,最初我听不懂队员们在说什么,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表达不出来,我通过学习大家的专业导论,逐渐能够合理分配工作,带领大家一起调研航行器的最新发展,一起了解国家重大战略、分析国际形势,逐渐明确了创新的方向。

虽然名为海洋航行器竞赛,但往届参赛队伍大多选择在风平浪静的水池中调试作品,而我们坚守规格、坚持创新,硬是把静态水池里的航行器,弄到了海里。报名阶段,我们在海里试验的,这个“野路子”,遭到了国际知名团队的嘲讽,想加个微信向他们学习,但是他们笑了笑,说了一句:“用海水不太靠谱吧!”,就忙着自己的工作去了,连手机都没掏出来。

团队士气备受打击,在海里试验时,面临着螺旋桨经常被海水腐蚀、船只进水和侧翻的几率增大、定位设备在海上失灵等困难,同时很多队员在海里晒破了皮、泡白了脚,队员们也在怀疑我们到底能不能成功。

感觉快要跌落谷底的时候,恰逢百年校庆。校庆那天,我在海水中一遍一遍调试设备,心中想象着校庆大会应该是怎样的盛景,同时这样安慰着自己:把手中的竞赛作品赶出来,争取拿个名次,也算是弥补不能看校庆实况的遗憾。

晚上当得知学校收到了总书记的贺信,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团队中,我们顿时觉得队伍的名字上面都加了一圈光环。在贺信的激励下,在强手林立的竞赛中,我们不再觉得孤单和无助,我们坚信,我们就是最强的战队,我们能克服一切困难!

于是,我们陆续研究了防腐蚀、自稳补偿等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真刀真枪的在实战中锻炼,最终“不靠谱”变成了创新,“杂牌军”变成了冠军,创新成为了我们青春远航的动力。专家组组长赛后点评说:敢在海水中完善作品,真的打出了哈工大特色。

同学们,像我这样的人在威海校区还有很多,在一校三区还有更多,我们拥有一个共同名字——哈工大人,借此机会我想邀请各位老师同学来威海校区一起看海,一起学习,一起跑步,让我们相约环海路,为青春一起创造,一起奔跑吧!







编辑:哈工大(威海)理学院